旅游

全国统一咨询热线:

40005-96960

主页 > 签证资讯 > 旅游保险 >
旅游目的地-摩洛哥
发布日期:2019-01-26 20:46编辑:厦门签证网

地中海的门户——摩洛哥(Morocco)
 
(一)基本概况
1.旅游环境
摩洛哥王国(The Kingdom of Morocco)简称摩洛哥,位于非洲西北端。东、东南接阿尔及利亚,南邻西撒哈拉,西濒大西洋,北隔直布罗陀海峡与西班牙、葡萄牙相望,扼守大西洋进入地中海的门户。面积 45.9 万平方千米,海岸线长 1700 多千米。

“摩洛哥”在阿拉伯文中为“遥远西方”之意。古代阿拉伯人征服北非,西至摩洛哥时受阻于大西洋,以为此地便是西方的最遥远的边界,故称之。另一说法是亚洲的腓尼基人在此登陆,被这里的自然美景所吸引,谓之摩洛哥,意为“休养胜地”。

摩洛哥地形以山地、高原为主。阿特拉斯山脉从西南向东北斜贯境内,约占国土面积的 1/2,一般海拔在 2000~2500 米。阿特拉斯山脉主峰图卜卡勒山海拔 4165 米,为北非最高点。山地西北部为台地,北部为狭长的沿海平原,南部为高原,东南部是撒哈拉沙漠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乌姆赖比阿河、德拉河、木卢亚河、塞布河等。

摩洛哥北部为亚热带地中海式气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1 月平均气温为12℃,7 月为 22~24℃;年平均降水量为 300~800 毫米。中部属亚热带山地气侯,温和湿润,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山麓地区年平均气温约为 20℃,年平均降水量为 300~1400 毫米。东部、南部为热带沙漠气侯,年平均气温约 20℃,年平均降水量在 250 毫米以下,南部不足 100 毫米。由于斜贯全境的阿特拉斯山挡住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热浪的侵袭,加之濒临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地理位置,摩洛哥大部分地区的气候温和宜人,四季花木繁茂,赢得了“烈日下的清凉国土”和“北非花园”的美誉。

农牧业是摩洛哥经济的重要支柱。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1/5,占出口收入的 30%。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 60%。在阿拉伯国家中仅次于埃及,是第二大农业国。主要农作物有大麦、小麦、玉米、水果、蔬菜等,其中柑桔、橄榄和蔬菜大量向欧洲和阿拉伯国家出口,为国家赚取大量外汇。摩洛哥渔业资源极为丰富,是非洲第一大产鱼国,沙丁鱼出口居世界首位。摩洛哥主要矿藏资源为磷酸盐,素有“磷酸盐王国”之称。磷酸盐产品出口是国家主要外汇收入来源之一。其他矿藏有铁、铅、锌、钴、锰、钡、铜、盐、磁铁矿、无烟煤、油页岩等。摩洛哥工业不发达,工业企业主要部门有食品加工、化工、医药、纺织等。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主要产品有毛毯、皮革制品、金属加工品、陶瓷和木制家俱。

2.历史与文化
摩洛哥是非洲最古老的国家之一。最早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是柏柏尔人。公元前 15 世纪起受腓尼基支配。公元前 2 世纪受罗马帝国统治,公元 6 世纪被拜占庭帝国占领。公元 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公元 788 年建立了摩洛哥历史上第一个阿拉伯王国,此后经过多次王朝更替,现在的阿拉维王朝建立于 1660 年,穆罕默德六世国王是该王朝的第 22 位君主。从 15 世纪起,沿岸逐步被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等殖民者侵占。1912 年沦为法国、西班牙的保护国。1956 年 3 月 2 日获得独立。1957 年 8 月 14 日定名为摩洛哥王国,为君主立宪制的伊斯兰国家。

摩洛哥国旗为红色,中央有一颗由五根绿色线条交叉组成的五角星。红色来自摩洛哥古国早期国旗的颜色。绿色五角星有两种解释:一是绿色为穆罕默德后代所喜欢的颜色,五角星象征人民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二是这一图案是驱病避邪的所罗门护符。摩洛哥国徽即王徽。图案中间为由花冠组成的盾徽。盾面上有一颗绿色五角星,这是国旗的标志;五角星之上是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太阳前面的图案象征位于摩洛哥中北部、有“天然水塔”之称的阿特拉斯山。盾徽上端是一顶王冠,象征摩洛哥王国是君主立宪制;两侧各有一只狮子,象征力量;底部的绶带上用阿拉伯文写着“你助真主,真主助你”。摩洛哥的国歌是《摩洛哥颂》。摩洛哥的国花是石竹;国树是栓皮栎。摩洛哥的国石是珊瑚。

摩洛哥人口 2989 万(2004 年 9 月)。其中阿拉伯人约占 80%,柏柏尔人约占 20%。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信奉伊斯兰教。1993 年 8 月落成的哈桑二世清真寺,坐落在卡萨布兰卡的大西洋海滨,通体使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宣礼塔高达 200 米,是仅次于麦加清真寺和埃及的阿兹哈尔清真寺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设备之先进在伊斯兰世界首屈一指。

3.习俗礼仪
柏柏尔人的新娘庙会上,姑娘们精心打扮,脸蒙面纱,仅露双眼,只待小伙子前来挑选。庙会上,青年男女一见钟情,订立终生,只是男方父亲必须向女方父亲提亲,方可成婚。摩洛哥人服饰颇有特色,男子一般穿袍服,戴厚头巾,女子穿长及脚踝的白色衣服,并将全身包裹,脸上蒙着层层面纱,只露眼睛。

摩洛哥人盛行饮茶之道,已成为摩洛哥文化的一部分。一日三餐不离茶。清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冲一杯清香的绿茶,人们喝完茶才开始吃早餐。中餐和晚餐也要喝煮好的清茶,饭后有时还要喝三道茶。摩洛哥人在招待亲朋好友时,把奉上一杯飘着薄荷香味的清茶,看做是很高的礼节,这种薄荷甜茶在节日宴会和社交活动时可以代酒。煮薄荷甜茶的方法很讲究:主人把绿茶和鲜薄荷叶放在特制的铁壶里煮,待汤汁煮浓时,把方糖放入,就煮成清香甘甜的薄荷糖茶。摩洛哥每年消费的茶叶均需进口,95%来自中国,“中国绿茶”与每一个摩洛哥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主要旅游城市及名胜
拥有 3000 多年文化历史的摩洛哥,名胜古迹遍布全国,有拉巴特、马拉喀什、卡萨布兰卡、非斯、阿加迪尔、丹吉尔等举世闻名的阿拉伯古城,以及反映摩洛哥各个历史时期在艺术、建筑、文学和科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的遗迹。

1.拉巴特(Rabat)
首都拉巴特是非洲的历史名城之一,摩洛哥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位于摩洛哥西北部的布雷格雷格河口,濒临大西洋。

拉巴特始建于公元 12 世纪。1150 年,摩洛哥穆瓦希德王朝的统治者阿卜杜勒•阿里•穆明为了出兵阿尔及利亚、突尼斯和渡海远征西班牙,在沿海的古罗马城市萨累的废墟附近建立了一座军事要塞,定名为“里巴特•法特赫”。这座军事要塞便是乌达亚城堡,也称乌达亚要塞。12 世纪 90 年代,是这一王朝的鼎盛时期,君主雅各布•曼苏尔下令在此建城,后又多次扩建,“里巴特•法特赫”逐渐扩展为一座规模宏大的城市,但仍沿用旧的名称,简称“里巴特”。久而久之,“里巴特”演变成“拉巴特”,并作为城市名称沿用到今天。在阿拉伯语中,里巴特是“营地”的意思,法特赫是“出征、开拓”的意思,里巴特•法特赫有“出征之地”的含意。1912 年,法国殖民者将摩洛哥的首都从非斯迁到拉巴特。1956 年,摩洛哥独立后正式定都拉巴特。

拉巴特由拉巴特新城和萨勒旧城组成。新城区主要是金融、商业与交通中心。现代化建筑与阿拉伯建筑错落有致,交相辉映,街道两侧绿树成荫,花团锦簇,街心公园随处可见。王宫、政府机关、全国高等学府都座落在这里。

旧城萨勒围以红色城墙,城内多古老阿拉伯建筑和清真寺,后街小巷是一些手工艺品作坊,居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依然存留着浓厚的中世纪风采。建于公元 12 世纪的哈桑清真寺,是当时北非最大的清真寺,长 183 米,宽 139 米,内设 16 道门,虽然在 15 世纪曾遭到大地震的严重破坏,但从残存的一片高低不等的石柱中,还能想像当时建筑规模的宏伟,耸立于寺正面的宣礼塔完整无损,用玫瑰色石块砌成的高塔占地 16 平方米,高 44 米,加上塔顶,共高 69 米,是拉巴特引人注目的古迹。军事要塞遗址乌达亚城堡的城墙、主殿已不复存在,但城门、了望岗楼屹立如故,城堡中间是一花园,多奇花异草。位于新城东南的萨累古城遗址,门楼、清真寺、墓碑等迄今保存完好。建于 1785 年的拉巴特王宫,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占地 2 平方千米,是一座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大门上用黄铜雕成图案,绿玻璃瓦屋顶,宫内多式样各异的宫殿,其中哈桑二世用于接见宾客的里亚德宫尤为宏丽,还有哈桑二世的父王穆罕默德五世的陵墓。拉巴特还有公元 859 年创办的卡拉威英大学和 1917 年创建的古物博物馆。市南的大西洋岸,海滩细软,是夏季旅游胜地。

2.非斯(Fez)
非斯是摩洛哥历史名都,位于摩洛哥北部中阿特拉斯山北麓海拔 410 米的高地上,西距首都拉巴特 190 千米,居东、西、北部地区交通要冲,为摩洛哥国土上最早建立的阿拉伯城市,已有 1100 多年的历史,被视为伊斯兰教圣地之一。分新城、老城两部分。老城古色古香,其建筑形式与居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仍保持中世纪的风貌,具有伊斯兰特色的古城堡、宫殿、清真寺、博物馆等比比皆是,198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非斯城始建于公元 808 年。非斯这个名称是由“法斯”演变来的。在阿拉伯语里,“法斯”意为“金色的斧子”,据说伊德里斯二世当年主持该城破土奠基时,在面向麦加圣城的方向发现一把金色的巨斧,伊德里斯二世感到这是吉祥的征兆,当即给城市定名为“法斯”。在阿拉伯语里,“法斯”还有“肥美的土地”和“鹤嘴锄”的意思。当城市建成后,伊德里斯二世将它定为摩洛哥第一个伊斯兰王朝——伊德里斯王朝的都城。

非斯老城素以精湛的伊斯兰建筑艺术著称于世界。古城占地 300 公顷,街道狭窄弯曲,两旁店面、作坊毗邻连片。古城里历史古迹到处都是,而且都保护和维修得很好。据记载,公元 12 世纪伊斯兰教全盛时期,城内共有清真寺 785 座,据说现在保存下来的仍有 360多座,其中以拥有 270 根圆柱的卡拉万纳清真寺和昂达吕西昂清真寺最为著名。城内的卡鲁因大学是专门从事伊斯兰教学习和研究的高等学府,建于公元 859 年,堪称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图书馆藏有各类伊斯兰教书籍几十万册,其中有非洲珍贵的古籍——珍本、善本和手抄本的经典。这座著名的大学最初是一座清真寺,最早的教学方式是学者向教徒们讲解《古兰经》。另外,非斯城的创建者伊德里斯二世国王的陵墓,也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非斯城内处处可见到泉水,这些泉水被视为“圣水”。

新城区建于 1276 年,这里突出欧式建筑风格,同老城区形成两种迥然不同的景象。新城区街道宽阔笔直,浓荫覆盖,花草争艳,两旁高层建筑鳞次栉比,宾馆、饭店、超级市场、写字楼、银行等雄伟壮观。市区车水马龙,热闹而繁华。

非斯周围的名胜古迹很多,南面和北面山坡上的两座城堡,修建于公元 16 世纪的萨阿德王朝时期,迄今依然保存完好,高高耸立,引人注目。北面山坡上的城堡已改建成兵器博物馆,馆内陈列着摩洛哥历朝历代制造和外国赠送的宝剑、马刀、枪炮等,其中有一把宝剑上刻有汉字,传说是古代中国皇帝赠送给摩洛哥国王的礼物,说明中国人民和摩洛哥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十分悠久。

3.马拉喀什(Marrakech)
马拉喀什是摩洛哥南部古城,全国第三大城市。位于大阿特拉斯山脉西坡,海拔 460米,北距首都拉巴特 320 千米。以众多的名胜古迹和幽静的园林驰名于世,有“南部明珠”之称。旧城于 1985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马拉喀什始建于公元 1062 年,中世纪时曾两度为摩洛哥王朝的都城。在阿拉伯语里,“马拉喀什”意为“红颜色的”,其原因是当年的城墙采用赭红色岩石砌成,迄今基本保存完好,完全是一派中世纪的繁华市面风貌。城内的杰马•埃勒•弗纳广场是最繁华的地方,每到午后,人们便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观看广场上的露天表演。马拉喀什的民间文艺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以来自山区和沙漠地区的小型歌舞队表演的带有乡土气息的阿拉伯民间歌舞最为著名,平时在广场上自由演出,一到每年 5 月便在这里举行盛况空前的联欢会。广场附近,街巷交错,房屋密集,摊铺林立,到处是头缠白巾、身穿长袍的阿拉伯人,空气中散发着浓烈的烤羊肉、烙面饼的香味。新城区建于 1913 年,这里欧式建筑众多,街道宽阔,浓荫如盖,充满了现代化的气息。

在马拉喀什众多的名胜古迹中,最具吸引力的首推建于 1195 年的库图比亚清真寺,该清真寺是为纪念与西班牙人战争的胜利,由著名建筑师雅库布•埃勒•曼苏尔主持修造的。清真寺的尖塔高 67 米,外表富丽堂皇,是北非最优美的建筑之一。它的独到之处在于,当年修建尖塔时,在粘合石块的泥浆中拌入了近万袋名贵香料,使清真寺散发出浓郁的芳香,迄今依然香味扑鼻,因而又有“香塔”之称。此外,还有建于公元 19 世纪的巴希亚王宫、16 世纪萨阿迪王朝的圆顶陵墓以及达西赛义德博物馆等著名建筑。

位于城区东部的阿盖达尔橄榄园,已有 700 多年的历史,园长 3.2 千米,宽 1.5 千米,是马拉喀什众多园林中最大的,园内橄榄树茂密,一望无际,其间还有小型柑桔园和杏园。园内有 6 个巨大的蓄水池,水质透明,清澈见底,是经过暗渠引来的阿特拉斯山上的雪水,是用来浇灌园林的。城郊的阿特拉斯山,峰顶终年积雪,银光闪闪,是无限幽静美丽的银白世界;山腰林木青苍,古树、幼苗交错生长,犹如一片闪着绿色光芒的海;山脚绿草无边,仿佛一幅巨大的绿色地毯,散落在上面的野花,红的、黄的、紫的、白的,好像为地毯点缀的图案。阿特拉斯山间的瀑布,似白练从山上飞落而下,轻盈无声,像飞天撒向人间的洁白花朵,秀美无比。

4.丹吉尔(Tangier)
丹吉尔是摩洛哥北部的古城、海港,位于非洲大陆西北角,直布罗陀海峡的入口处,同欧洲大陆隔海相望,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丹吉尔距欧洲大陆仅 11~15 千米,风和日丽时,站在丹吉尔海滨,隔着直布罗陀海峡,可以清楚地望见西班牙境内的山峰。丹吉尔城沿海滨山坡而建,风和日丽,气候宜人,白色住宅、绿色山野和蔚蓝海水交相辉映,是一座风光明媚的海滨山城。丹吉尔终年气候宜人,素有“摩洛哥夏都”和“非洲旅游胜地”的美誉。

丹吉尔建于公元前 2 世纪,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丹吉尔过去称为“丁吉斯”,阿拉伯语称“丹杰”,意为“辽阔的海湾”。1962 年,摩洛哥宣布丹吉尔为自由港,1965年建立自由贸易区。

丹吉尔分为新城和旧城两部分。新城多是欧式建筑,高楼大厦林立,街道宽阔笔直,豪华的宾馆和别致典雅的民宅格外引人注目。条条街道花木争艳,街心公园随处可见,整座城市宛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旧城区就如《一千零一夜》里所描绘的景象一样,街道弯弯曲曲,如同迷宫,房舍比肩,窗棂相接,满目是店铺、摊点和手工作坊,一天到晚人山人海,喧哗热闹。旧城区最繁华的地方是大索科广场,这里历来就是商业广场。广场四周,咖啡馆里散发着浓郁的薄荷香茶的味道,杂货铺里的货物琳琅满目,服装店和绸布店更是显得五彩缤纷。

丹吉尔作为历史古城,名胜古迹有坐落在旧城大索科广场附近的西迪•布阿比德清真寺,其顶部用彩色陶瓷砌盖,端庄朴素,宏伟壮观;雄踞在旧城与海港之间的卡斯巴城堡遗址,保存有古代的迎宾厅、清真寺、法庭、苏丹王宫和国库等。苏丹王宫已改建成博物馆,陈列着摩洛哥历代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当年的御座大厅和豪华客厅依然保存完好,具有珍贵的历史文化价值。从海角向南,大西洋海滩绵延 10 多千米,靠近市中心的海湾以及沿海峡南岸往东,游泳场比比皆是。尽管有时大西洋水面雾气蒙蒙,风急浪涌,但丹吉尔海滨却宁静晴朗。斯帕特尔海角灯塔面对着辽阔浩茫的大西洋,塔身高耸,隔很远也能清晰可见,夜间塔顶灯光透亮,来往船只都要据此调整航向。

5.达尔贝达(Dar El-Beida)
达尔贝达法文名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是摩洛哥历史古城,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全国经济和交通中心,拥有全国 70%的现代工业,金融、商业也十分发达,以一年一度的国际博览会出名,素有“摩洛哥肺叶”的称号。位于摩洛哥西南 80 多千米处的大西洋畔,东北距首都拉巴特 88 千米。

达尔贝达城历史悠久。据记载,公元 7 世纪,这里是罗马古城安法,意为“高地”。安法古城于 1438 年被葡萄牙人破坏。1770 年由阿拉伯人重建,到 19 世纪末发展为海上贸易中心。现为摩洛哥经济中心。在阿拉伯语里,“达尔贝达”意为“白色的房子”。18 世纪末,当西班牙人得到这座城市港口贸易的特权后,将城市称为“卡萨布兰卡”。在西班牙语里,“卡萨布兰卡”也是“白色的房子”的意思。20 世纪初,法国占领这座城市。摩洛哥独立后,将城市名称由“卡萨布兰卡”恢复为“达尔贝达”。如同城市的名称一样,整座城市的建筑大多数为白颜色,就连许多阿拉伯渔民的住宅也是在褐色峭壁的背景下呈现白颜色,与辽阔蔚蓝的大西洋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淡雅多姿的景象。

达尔贝达城市建筑风格最突出的特点是,市区主要的繁华街道均从市中心广场辐射伸展开来,街道宽阔,市面繁华。一幢幢白色的建筑掩映在绿树鲜花丛中,一座座阿拉伯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古香古色,雄浑壮观,还有古老的王宫、西迪布•斯迈拉陵墓、摩洛哥艺术博物馆、水族馆、梅迪耶区手工艺品市场等名胜古迹,构成了达尔贝达的独特风格。广场附近还有一座雄伟的天主教堂,教堂恬静的环境同大街上喧闹的气氛形成鲜明的对照。城市老城区则呈现出古老的景象,街道狭窄,房屋低矮,店铺成片,作坊毗连,商摊密密麻麻,叫卖声、吆喝声、讨价声此起彼伏,偶尔还有人骑着驼骆从街上走过,使人觉得这里仿佛是一个中世纪的阿拉伯街市。

离城北 20 多千米的穆罕默德亚海滩也是令游客向往的地方。这里海滩沙粒洁白,海水澄碧,海风轻拂,阳光充足,是游泳、划船、钓鱼、日光浴、沙浴的理想地方。海滩一带环境幽雅,沿岸的宾馆、饭店以及各种娱乐设施掩映在一排排整齐而高大的棕桐树和桔子树下,以绮丽独特的风采吸引游客。海滩附近有一座公园,高尔夫球、网球爱好者们能够如愿以偿了。达尔贝达大西洋畔的海岸景色也十分迷人。在多数情况下,海水幽静得像淑女,阳光下,金沙细浪泛起片片白沫,轻轻地抚摸着岸边的土地、岩石。每到傍晚,人们还可以在这儿欣赏大西洋日落的景象。这时,海浪虽然仍在岸边荡漾,发出均匀而轻微的拍打声,但随着暮色加深,海浪越退越远,大片大片的沙滩上渐渐露出白色、褐色、深黄色的岩石,或呈圆形,或呈长形、或呈方形,体积不大,玲珑精巧。海面的船只,灯火点点,远远望去,恰似天空上的星星在大海夜色里闪烁。游人在此小憩,犹如置身于神话般的仙境之中。达尔贝达港口是世界著名的人工港,有时大西洋上海浪滔天,港内却水波不兴,港口设备相当现代化。达尔贝达港口占摩洛哥出口贸易的 3/4,是非洲第二大商港。达尔贝达还以一年一度的国际博览会而闻名。

相关推荐
签证常识
表格下载
旅游保险

在线客服

咨询热线

40005-96960

0592-8989333

0592-8966866

0592-8366966

公司微信

XMvisa

紧急电话

13799288166

服务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19:00

周六日

9:00-18:00